- ·上一篇文章:王冠:解放抽象——对“伪栗宪庭”等人文章的批评
- ·下一篇文章:【雅昌圆桌】一拍在线油画谈:学院油画的价值探索
曹天:师行坤的瓷本水墨
行坤先生深得中国文人瓷画之奥妙,讲究意境、气韵、神采,他视瓷胎犹如纸绢,釉彩仿佛水墨,应物写形,随类赋彩,有意弱化了陶瓷绘画的装饰意味,而孜孜于“绘画意”的追求。他的作品笔法简逸,空灵疏宕,清雅明丽,神韵自然,如明月松间照,似清泉石上流,同时较注重同一器型的认真营构,使之臻于完美,具有强烈的审美冲击力。

文人画尤讲气韵,“气”在“韵”先,无“气”则无“韵”。气韵或发于笔,或发于墨,或发于意,或发于无意。古人认为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更下之。发于“无意”,即是发于“天机”,这才是最高端的气韵。气厚而后能苍,神和而后能润。“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是《宋史·宗炳传》里记录的宗炳所说的一句名言,充分体现了那个文人画滥觞的时代士大夫们自娱自乐的心态。

在崇尚文人画的时代,最高的审美意趣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只是审美追求,审美画面,审美文字的载体,画面所蕴涵的“道”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的这句名言,用来评判师行坤的瓷绘作品可谓恰到好处。

陶瓷文化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一条不曾断裂的长线,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母体文化符号。如果还有一种文化或艺术,能够具有非民族主义、非地域政治、非西方话语的当代性,陶瓷无疑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景德镇,这座偏居一隅的小城在艺术创作的敏感性上依然显得过于后知后觉。在刚刚过去的景德镇艺术瓷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里,这里似乎除了忙着评大师尚未发生任何大事,处处弥漫着遗老遗少的心态和做派。

所幸的是如师行坤一样一大批国内外一线艺术家从没有中断过对陶瓷绘画的探索,成为中国陶瓷文化创新最为活跃的因子,他们不断将原创性瓷本绘画推向时代的前台,努力将中国当代的陶瓷艺术形成于区别传统工艺审美的新的艺术体系。

毫无疑问,这些卓越艺术家的努力与付出,都将大大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创造的历史进程。他们的探索以及打开的艺术表达领域具有不能被遗忘的价值。

2015年1月26日夜于弹寂斋
作者:曹天(著名诗人、艺术评论家、收藏家)
责任编辑:麦穗儿